固态硬盘寿命有个直观认识

接口的SSD,突然萌生一种对产品进行寿命实测的想法,关系到对产品寿命的测试可能会直接导致整块硬盘彻底报废,经过与厂家协商,最终征得厂家同意,希望小编的评测让大家对SSD寿命有个直观的认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笔记本和系列上网本采用固态硬盘来提升整机性能。虽然众所周知,固态硬盘不仅在正常使用中带来更快的体验,而且还具有零噪音、不怕震动、噪音低等特点。功耗等优势,但大家对固态硬盘寿命的顾虑和疑虑始终没有打消。毕竟,我们宝贵数据的安全性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使用百度和搜索固态硬盘的寿命以了解更多信息。当时我发现能看到的都是一些理论介绍,很少能看到真正测试固态硬盘寿命并获得令人信服的数据的文章。

小编收到了厂家的32GB ZIF接口SSD,突然冒出实际测试产品寿命的想法,这可能会直接导致整个硬盘彻底报废。,经过与厂商协商,最终获得厂商同意,希望小编的评测能让大家对SSD的寿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对于使用 Nand Flash 作为存储介质的 SSD,怀疑其使用寿命并非没有道理。理论上MLC的写寿命是10000次,SLC的写寿命是次。那么,我们是不是这么想的:当我们不断地将10000张图片或10000个word文档保存到基于MLC芯片的固态硬盘中,这块硬盘是否意味着它的生命终结?

显然,情况一定不是这样。即使我们使用相机的 SD 卡(也是使用 MLC 芯片)连续拍照,将图片写入卡中,再使用几年,我们的 SD 卡仍然是“活”的。这是因为所谓的10000次理论寿命,是指在同一个block上写10000次,就会导致block损坏。例如,对于一个 1GB 的 Nand Flash,您每次都会填满 Nand Flash。文件(不一定要写一个1GB的文件,因为Nand Flash有写放大系数,为了便于理解,宏观上可以理解为一次写一个1GB的文件),10000个周期的写会导致Nand Flash的阻塞事实上,生命的终结,SSD的主控芯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止系统不断地向同一个块写入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磨损均衡”算法。因此,SSD好坏的核心不在于它的读写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它的控制芯片的算法。事实上,大部分主控厂商都可以通过软件改动让SSD生成速度更快。读写速度,一些厂商为了保证SSD的稳定性,宁愿刻意降低其读写性能,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而是其控制芯片的算法。事实上,大部分主控厂商都可以通过软件改动让SSD生成速度更快。读写速度,一些厂商为了保证SSD的稳定性,宁愿刻意降低其读写性能,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而是其控制芯片的算法。事实上,大部分主控厂商都可以通过软件改动让SSD生成速度更快。读写速度,一些厂商为了保证SSD的稳定性,宁愿刻意降低其读写性能,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

测试前先介绍一下今天要测试的SSD以及测试使用的软件:

测试固态硬盘:

送来测试的硬盘是1.8寸ZIF接口硬盘。采用韩国ECO主控,采用桥接芯片将SATA接口转换为PATA接口。据我所知,这个主要控制SATA的读写性能。它可以达到260MB/秒和230MB/秒。由于桥接芯片的速度控制,传输后的速度只有不到100MB/sec,比较可惜。目前带ZIF接口的硬盘在HP 2510P、苹果MAC BOOK AIR等产品中使用。

基本参数:

尺寸:1.8"

接口:40针PATA ZIF

缓存 64MB

外形尺寸:71mm x 54mm x 5.2mm

重量:

外壳:铝合金外壳

读取速度:95MB/秒

写入速度:75MB/秒

4KB 随机读取 IOPS 6000

寻道时间:0.1 ms

输入电压:3.3v±5%

待机:0.5w

绘制无故障工作时间:> 小时

产品盒:

里面有两层,上层是产品和螺丝刀,下层配有移动硬盘盒和USB2.0数据线,方便用户升级电脑和放置机械硬盘将磁盘插入移动硬盘盒制作1.8寸移动硬盘,由于ZIF接口的移动硬盘盒在市场上非常少见,这样的设备无疑会给终端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

测试软件:test

测试软件是可以测试大脑各种硬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软件。可同时测试CPU、显卡、声卡、硬盘、打印机、USB接口等15项。

我们这次测试的目的是假设这款SSD是供普通用户日常办公使用的。我们想知道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我们数据的安全性,以及SSD的可靠性是否像我们怀疑的那样脆弱。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用户日常办公每天需要写入硬盘的数据量。

小编收集了韩国主控厂商提供的资料,他们用了4个月的时间每天监测不同用户使用的硬盘的写入状态:

从上图可以看出,普通上班族(用户)平均每天写入的数据量约为1.4GB,而程序员(重度用户)平均每天写入的数据量高达5.2GB。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设置这个测试写入1000个周期如下,每次写入磁盘总容量的15%,这块32GB SSD格式化后的实际容量仅为29.81GB,即每次写入4次。( 29.%=4.):

设置写入/验证 1000 个周期。一个周期是指软件自动在磁盘根目录下写入一个大小为4.0的文件包,然后读取并校验该文件包。循环:

每次写入设置磁盘总容量的 15%;

设置完成后点击OK按钮开始测试

软件先根据设置的文件包大小,在SSD的根目录下写入一个指定大小的文件包;

写入完成后,开始对写入的数据进行校验。验证的目的是验证数据包是否完整,是否有数据丢失。如果数据校验包不完整,会出现错误信息,并记录在错误信息栏中。一个错误,这种验证是为了保证SSD的可靠性。无论进行多少次测试,都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否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或系统崩溃的情况。错误指示的SSD必须是不合格的SSD。

数据校验是在每次写入文件包时进行校验。验证后继续写,再验证,以此类推;当文件写入量达到SSD总容量的94%时,软件会删除所有写入的数据。数据,重写。

通过61小时7分43秒的连续4.文件写入/验证操作,总写入量为4471.5GB,没有任何错误信息:

这样的测试意味着什么?

普通用户日均写入操作为1.4GB,因此4471.5GB的写入操作相当于用户3193.9天的写入量,相当于8.75年。

对于程序员用户来说,每天的写入操作是5.2GB,那么4471.5GB的写入操作相当于用户859.9天的写入量,相当于2.35年。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块硬盘的健康状况。

小编惊讶的发现,将近4471.5GB的文件写入后,竟然没有出现坏块!主控的威力惊人。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使用了 5 年,这款 SSD 的寿命仍然是值得信赖的。与机械硬盘相比,考虑到其抗震动等特性,SSD在开机状态下移动电脑的过程中不会造成物理损坏。,其可靠性没有降低,反而增强了。

相信很多读者会有一个疑问:上面的测试只进行了4471.5GB的写操作,但是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我们不知道SSD经历了多少次擦除操作,而擦除操作只是真正决定SSD寿命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Test的测试原理推断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我们测试选中的SSD时,软件会自动在磁盘根目录下创建一个带有一定规则的序列码的文件,对写入的文件进行读取和校验。文件的大小由我们设置。磁盘容量大小的百分比(比如我们设置的29.81GB的15%,数据文件大小为4.),文件会自动填充磁盘的空白区域,直到SSD空间使用94% ,软件会自动删除所有文件,然后重新开始填写。

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29.81GB SSD,填充数据达到SSD容量的94%,填充数据总量为28,删除操作只会执行一次。4.的文件每次填充,软件需要进行6.266次写入,每次写入后只会进行一次删除操作,所以我们写入4471.5GB,但实际只进行了159.59次擦除操作。小编认为,这是这款SSD写入这么多数据的唯一途径。它毫发无损的真正原因。

由于 MLC 的寿命是 10000 次擦除,那么这个 SSD 需要写入多少次,产生 10000 次擦除的总写入量是多少?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推导出,在进行 10000 次擦除操作时固态硬盘寿命检测,需要进行 62660 次写入操作,那么我们写入的总数据量是 0.19GB,即使对于每天写入大量数据的程序员而言,它也他们需要147.62年才能完成,而普通办公用户需要548.3年。

说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事实上,我们在办公过程中每天都在不断地创建文件、下载文件、删除文件,而不是在数据达到磁盘容量的 94% 时删除。这样的测试有意义吗?

其实SSD的写入方式与传统硬盘不同。当我们写入数据时,SSD会先安排写入空白区域。日常操作中删除的内容块不会立即重复使用。当空间用完时,只会在内容被删除的块上重写。

同样,很容易得出结论,SSD容量越大,被擦除的可能性就越小,寿命也就越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如此之快。5年后,您可能不会选择使用花费数百甚至数千元购买的SSD,即使它状况良好。它在结束之前已被替换。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硬件百科

金士顿A2000系列固态硬盘台北电脑展上开箱

2022-11-5 10:58:12

硬件百科

正版200左右,主板节能功能引起的,可以使用东芝的内置固态硬盘

2022-11-5 11:57: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